昨天和同学吹水的时候涉及到了一种生活理念:
- 有 ddl 赶 ddl
- 没有 ddl 自己创造 ddl
两句话完整阐述了一种生活方式:ddl-oriented/based life
然后发现已经有此类说法:Deadline-Driven
My deadline-driven life - Maryland Daily Record (thedailyrecord.com)
我认为这是好的,我现在没有任何自己的 ddl,经常干了感觉没干,没干就会焦虑。
昨天和同学吹水的时候涉及到了一种生活理念:
两句话完整阐述了一种生活方式:ddl-oriented/based life
然后发现已经有此类说法:Deadline-Driven
My deadline-driven life - Maryland Daily Record (thedailyrecord.com)
我认为这是好的,我现在没有任何自己的 ddl,经常干了感觉没干,没干就会焦虑。
深有同感,个人觉得这是一种很高效的生活方式,尤其适用于比较迷茫的阶段。以前做过一些思考,现在尝试梳理一下。
所谓迷茫包括但不限于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
是否值得:努力也不一定能做成,如果结果不好是否还值得?但此阶段的尝试,重点不在于结果是否成功,而在于过程是否提高了个人能力。也就是说,迷茫期往往发生在早期阶段,早期阶段的一大好处就是容错率高。即便结果不足以实现早期的模糊目标,但可以实现一些其他相关的想法。
还涉及一个
心情:ddl 的压力多少会让人心情有些受损,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容易抑郁。一个 ddl 接一个 ddl 的话,全都顺利的话倒还好,一旦不顺利很容易自我否定,最终心理健康容易出问题。
最后说说不适用范围:如果真正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过多的 ddl 反而会是一种负担,因为他们将让自己无法专注于那件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且此时,兴趣会产生强大的自驱力,无需 ddl 也能向前走。
不过有趣的是,人们往往无法从空想中发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人们只能在实践中去体会到自己真正不想做的事情有哪些。甚至有些情况下,人们这会觉得不想做的事,过一段时间觉得也还可以;现在觉得很讨厌的事情,曾经也很喜欢过。也就是说,长期来看,人们处于一个迷茫 - 确定交替进行的动态过程,一切都是相对的。那么结论也就很简单了。
用 ddl 让自己忙起来,在实践中去发现自己的喜好。
一旦发现当下的喜好,就把主要精力投身到其中,但也不要过早阉割其他的可能性,只是要主次分明。
如果发现是真的越来越喜欢,就逐步增加相应比例,砍掉多余的 ddl;如果发现没那么喜欢,就减少比例,恢复一些被砍掉的 ddl,或者做些微调。
这样根据动态的过程进行动态的调整,一句话,用 ddl 推着自己往前走,去发现自己的喜好;但也不唯 ddl,灵活适时调整。
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每一段过程中,都能因为 ddl 的推进而有些许进步,但不会因为 ddl 的压力而情绪受损,因为利用了“喜欢”所产生的自驱力来对冲赶 ddl 产生的消极抑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