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长大似乎离幸福越远
在开始之前,问问自己:什么是幸福?
你就得到了一个由无限的矛盾、冲突和争吵组成的序列
这个问题早已被马云解决,他指出:996 就是福报
降低期待,提高满足感对于我而言就是幸福
使用唯心主义的力量。
不幸福是一种病,不幸福就相当于在心脏上开了一个小口子,所有的快乐都会溜走,而幸福就像是伤口痊愈。
一直在恰到好处的期待当中,就像一直有快递在路上
明早我确实有个快递要取
少摄入信息,越无知越幸福,你看吃饱喝足的猫猫狗狗都比你幸福多了
获得幸福的同时是放弃了自由
而幸福的终点意味着血盆大口
对于人和人类社会来说,从来没有任何东西比自由更无法忍受的了!最能吸引人的莫过于让他的良心得到自由,但最折磨人的也莫过于此。
人最伤脑筋的是找到那个对象,以便尽快把可怜的生来就有的自由交给他。但只有能让人们的良心得到安宁的那个人才能掌握人们的自由。
人们最坚持不懈而又劳神费心的努力,莫过于身为自由人便忙着寻找该对之顶礼膜拜的那个人。但人们寻找的崇拜对象必须是无可争议的、人人都会立即同意对之顶礼膜拜的。因为这些可怜的人关心的不仅仅是找到自己或别人崇拜的对象,而且要找到能让人人都信仰、人人都崇拜的对象,一定得大家一起来。这种
共同
崇拜的需要乃是人们——无论个别人还是全人类——亘古以来最主要的苦恼。
你渴望自由的爱,而不是奴隶面对彻底把他镇住的权威表现出来的谄媚性狂喜。但这里你又把人们估计得太高了,因为他们无疑是奴隶,虽然是作为反叛者被创造出来的。
忐忑、惶惑和不幸——这就是你为人们的自由历尽磨难之后他们如今的命运。
只要有抖音刷便是幸福
翻看了几百个未经后人修饰的童话故事,会发现都有这样的结构:两个完全不同版本的结局。哪个才是真实的呢?
可以参考一下狄拉克变得幸福的经历
早年的狄拉克是认识真理的
“我从来没见过一个人真的喜欢另一个人——我觉得这种事在小说之外并不存在”;
“我在小时候就发现,最好的策略是把幸福寄托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别人”。
“你应该知道,我并不爱你,假装爱你是不对的。我从来没有爱过,所以并不能理解如此精妙的感情。”
可惜最后沦陷了
“你让我成了有血有肉的人。就算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什么成绩也没有,和你生活在一起我也能过得幸福。”
参考摩西十诫
我是 Bernkastel 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
第一戒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戒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为我 Bernkastel 你的神,是忌邪的神。
第一次看到十诫时候觉得前三条非常无厘头,却排名很靠前,不能理解。
现在的理解是,通过创造一种形而上的形象,从而达到面对无数次“魔鬼”的试探时战胜自我、控制自我,直至通过终生修炼最后能达到完全自由即不受制约的境界,免蹈一辈子始终未能找到自我的那些人的覆辙。
上图中的弃子便是背弃了应唯一侍奉 Bernkastel 的誓言,从而未能经过“北风与太阳”魔鬼的试探,重回埃及为奴。
形而上是不存在的,但也有庄子所言的“无用之用”,正如伏尔泰“如果不存在,那就创造一个出来”。存在于自身神经突触,最终停止和安宁的地方,总比锚定在其他地方更为安全。奴役、自由和幸福的关系,大概就是这样了。
为何会发生如此转变?我完全不能理解
是否存在自由与幸福共同长期存在的解法?
我还没想清楚这个问题,愿与门友探讨
能让你沦陷的人的画像我都能想到是什么样子的
迎接你的要么是天堂要么是地狱(这个概率大点),大多数人根本吸引不到你
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
希望你能详细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