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老登退役了。。

一年多没上门了。。。今天差不多正式退役了上来看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最后没书读,只能去一个十八流学校读一个水硕。无颜面见门友。就这样吧。

12 Likes

以前的门友老面孔一个也没看到。。唉唉

Congrats having books to read :tada:

如果读硕有机会转 phd,应该转 phd 吗?No clue.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纯耗时间的话不如工作

单读硕->很难找到工作->单凭打工熬身份很痛苦
没身份->
读 phd 很痛苦,不容易毕业->读 phd 较容易拿身份
->读 phd 可能熬过找工寒冬,可能熬到找工末日
->如果有工,phd 拿钱太少,错过了

归根结底就是身份和钱的问题,再归根结底就是首先是一个身份问题。

2 Likes

唉 找工 我现在也很焦虑找工

我曾是东八区的鼠鼠 :wave_gif: 不知門友你是否有印象 :face_holding_back_tears_hugging_face:

唉唉 老登都退完了

我觉得一切的根源都是没钱。。。有钱处处是天堂,有钱是一切精神追求的基础。记得 B 乎上有一个问题是“等你有钱了你要做什么”,高赞说要回学校读书,想学什么学什么。现在选专业也好,升学也好,有几个人先喜欢再选择的,很多人都是哪个能提升物质生活选哪个,现在选宇宙机的人,15 年前大概率去学土木投身基建房地产,7 年前可能会在 cs 和金融里面挑一个,现在只能祈祷到后面别像学土木的一毕业发现行业倒闭了。

4 Likes

我现在真的破防了:sob:

1 Like

似乎并非啊。如果金钱不能带来精神上的解放,人反而会成为金钱的奴隶。不少欧洲年轻人,穷的叮当响,仍然会掏空最后一点积蓄去世界各地旅游,住那种最便宜、满是臭虫的青旅,实在没钱了就打点零工。但是他们仍然是幸福的。而老钟做题鼠人,从小压抑到大,读个并不喜欢的专业,找个并不喜欢的工作,相亲个并不太认识的人结婚,生个并不清楚该如何面对的子女,即便有钱,住在昂贵的水泥盒子里,他们的精神和前者相比,哪个更自由呢?美团的大学生,背着学生贷,电磁感应左手右手分不清,仍然有一种自发的、天然的与生俱来的气质,拍张自拍都要写“Future Bio-engineer :sparkles:” 。同龄的老钟大学生,哪个不是为了日后的生计思前想后,殚精竭虑呢?这种自信,是由金钱所带来的吗?我见过来自德国的中年夫妇,在寻常的工作日飞越一片大洋两片大陆来到太平洋沿岸度假,自由洒脱,戴着头盔骑着摩托在好莱坞山上飞驰。而老钟人,有这个金钱实力的很多,能花的出去的却很少。噫!大概自由意志并不存在吧。人生来是什么,就会作为什么死去。人尚且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金钱能改变的又有多少呢?

6 Likes

硕士挺好的,对一些人读着读着就不想读博了 :face_savoring_food:

2 Likes

1、个人愚见:金钱是个人精神解放的基础,国家的经济实力和 zz 制度是国民有更美好的精神生活的基础。
2、金钱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不会有任何精神上的富足(极少数的世外高人和苦行僧除外)。
3、关于 op 讲的欧洲/美国年轻人,我没有在欧洲/美国长期居住过,我不能保证我以下的言论完全正确,但是我仍然想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
4、欧洲年轻人为什么愿意穷游世界?我认为这和欧洲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非常强的关系,这就是 1 中的“国家经济实力”,是国家“有钱”。欧洲的兜底的社会保障机制让他们对贫穷没有 ptsd,没有恐惧。
5、美国大学生对普通的自己感到非常自信,这是完全的后天培育的结果。他们从小接受的是鼓励教育,就是那种你回答 5+5=9,老师都会夸你“虽然你数学不好,但是你 blabla 还有很多优点”的鼓励教育。B 乎看来的:在 us,有个亚裔开的私立学校升学成绩很好,但是毕业生和家长会痛骂那个学校,因为那个学校天天考试,强调成绩,没人鼓励一个 5+5=9 的“宝宝”(完全是一个开在美国的中国学校),那里的毕业生基本上被打击得完全没自信了。
6、为什么美国有这种鼓励教育?因为美国不穷,美国从来没挨过饿。美国最穷的 10% 家里餐桌上的食物是什么?中国最穷的 10% 家里餐桌上的食物又是什么?哪怕是大萧条期间,美国也没出现“易子而食”“吃土”。
7、大家经常讨论的欧洲老美的松弛、没有 35 岁危机,是 zz 制度和经济实力的产物,缺了一个都不行,经济实力是包容开放文明的制度的基础,毕竟中世纪的封建领主可不会考虑佃农是否松弛。这个问题似乎仍然可以深挖但是最好不要这样做。
8、老钟没有 op 想的那么有钱,我们一个月能赚多少钱?能有多少退休金;有没有背几十年的房贷?生了病会不会返贫?养小孩的成本能不能负担?父母养老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没那么好看。op 也应该很清楚现在大学生毕业的平均工资是多少。
9、作为浙江考生,个人感觉,经济越差的地方,越容易有小镇做题家,家里越穷,越有可能成为小镇做题家。我的高中同学没有很明显的老鼠味,因为 45 个人的班级,只有 2、3 个人的父母不在体制内。
10、第 9 条听起来像不像一种经济发达省份的体制内家庭的 privilege?这就是西方对东方的 privilege 的汉化版。
11、关于精神面貌的问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但是一直探讨下去可能会带来更多烦恼和痛苦,所以我只有吃饱了撑的的时候才想这些。
12、读 phd 或许没那么好,phd 也挺像一种路径依赖的,但是 op 如果想清楚了,还是祝 op 能成功硕转博。

6 Likes

找到学界的 position 就挺好的,只要愿意交流,在现代社会是不太缺少机会的。

自信这点不好说,本人自信心被打击最大的就是在 ucb 读书的这半年,想滚回老家当老师的想法也是那时候才产生的。现在正在堪堪重建自我认知。其实就是在天才身边以为自己是废物,但不过是个普通人。

不过松弛感挺松弛,和 TA 人生相谈的时候发现那边对自己的未来 没什么具体的规划(?)很多准备走一步看一步 总之没有大一大二垂直实习大三暑期转正这种明确的路径规划

1 Like

所以饭还是得一口一口吃

何意味

根据标准智商测试,科学界的伟人并不以其非凡的才智而著称;他们真正的突出之处是他们持续工作的能力。伟大的科学家几乎都是工作狂。伟大的科学家有着惊人的毅力,他们的精神疲惫阈值非常高

抛开最贫困落后悲惨的地区不谈,在现代社会,保持温饱、实现个人精神解放并不需要很多钱。实现个人精神的解放,主要并不在于金钱的多少,而在于人的本身。有的人只需要实现温饱就能怡然自得,有的人则不论有多少钱都永远焦虑。你交一个工科毕业的本科生,非天坑专业,成绩中等,刚毕业每月也能拿勉强五位数的工资。如果要考虑“能有多少退休金;有没有背几十年的房贷?生了病会不会返贫?养小孩的成本能不能负担?父母养老能不能解决”这些,那么这个工资连贫困线都不会到。但是如果不用考虑这些,那么这个工资就可以活的比较滋润。金钱带来的解放不在于有多少钱,而在于花多少钱。到手的钱到底是你自己的,而该怎么花这些钱确似乎有着外界强加的因素。人是自由的吗?如果我们连自己怎么花钱都无法决定,那我们又能决定什么呢?

美国大学生对普通的自己感到非常自信,这是完全的后天培育的结果

人是天生自信的,还是天生自卑的?如果我们认可“学了 X 专业->未来从事 X 专业的工作”是一个自然人的自然推断,那么就不应当对此而感到大惊小怪。如果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完全由后天的环境所影响,那么人不再是人的本身,而只是环境的一个缩影。人的行为也不是自由意志的体现,而是完全由社会的宏观形态可以推测而来的必然结果罢了。如果自由意志不存在,那么精神解放又有何意义呢?
浙江的经济比不少欧洲小国要强,但是浙江人就一定比这些小国的人精神更解放吗?不少浙江人,从小做题卷到大,读书时比成绩,最后卷到美团读 phd,再卷进硅谷,再卷到比 package,比学区房,比小孩成绩,这种路径和留在国内又有何异呢?环境改变了,似乎人也没变。在硅谷的老钟程序员,他们缺钱吗,缺假期吗?为什么仍然到哪都有一股“做题味”?还是说,如果成长期没钱,就算未来有钱了,也没救了呢?

也许生命只是一团在冰冷的星光间的平凡火焰,自由意志只是一声决定论宇宙里空荡的长笑,万事万物自有其理,我们又何必庸人自扰呢?

3 Li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