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
大约是看到了太多对于各种奖学金评选、比赛中的获胜者的宣传,我看到“交我平凡”奖学金的第一反应,甚至是思考”我要不要参赛?我该写什么才能获奖?“我不由自主地将它视为了一种比赛,尽管我的理性告诉我,获奖与否根本没什么关系。
一个平淡的开头,就如同我在交大平淡的生活。
为何我会如此考量?我认为这一方面源于我本身争强好胜的性格(大约也只有在水源这种半匿名的平台,我才能毫无顾忌地说出这样的话、抒发自己真实的哪怕是阴暗的想法罢),另一方面也和社会环境中不断的规训密切相关。从小到大,考试、排名、评奖、比赛……纵然会感慨“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我在实际中(除了高考考完彻底放松的暑假)也几乎未有过机会摆落这一切汲汲营求。可以质疑我为何明知这些并不是我真正的欲求却依旧在内卷的漩涡中挣扎,可以批评我被优绩主义荼毒太深,这是你们的自由。但我想说的是,对于一个毫无学习以外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性格还很内向的孩子来说,做题 - 掌握知识 - 考好 - 获得激励 - 继续做题的正反馈的确是六年以来(也有可能是四年?)支撑我继续努力、最终进入交大的重要动因。
但是现在,交大也剥夺了我这份过去几年人生中主要的成就感来源。我深知诸位能进入交大的源友,当初在高中很可能也是年级里的佼佼者,但有限的保研名额、获奖名额、招聘名额,却不断地逼着我们互相暗自较劲。进入交大后,我也直观地感受到了掌握专业知识、使自己的排名处于前列的艰难。有时候我在想,我这么喜欢回高中看老师,是不是因为想在和老师交谈的时候、向学弟学妹进行经验分享的时候,窥见过去那个“成功”的自己的幻影。(不过更重要的应该还是和老师聊天本身就很开心。)
很荒谬,一个本初目的是鼓励我们正视、接受自己的平凡的活动,在我这里,居然也跳脱不出优绩主义的桎梏。我发这么迟,应该也是无法获奖了。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认识到这一点,为什么不能拥抱那个或许普通、或许平凡的自己呢?我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我深知学积分、获奖记录等世俗的成功的载体在更广阔的维度上皆为虚妄,我深知我想要的是为世界尽可能多创造一些价值、让我在生命终结之时不至于感慨自己虚度了这一世光景。
但是,在现今社会中,我显然没有直接躺平的资本,我也深知自己没有放弃学业直接从事自己想做的事业的能力,我认为我能做的还是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争取进入更高的平台、从事影响力更大、更接近于改变世界的工作,而为了这个,尽管我对各种鼓励内卷、鼓励零和博弈的制度深恶痛绝,我大约仍旧需要继续卷学积分,继续做别的一些有违我的真实意愿的事情。
最后的最后,感谢水源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可以毫无顾忌安放自己的呓语的平台,感谢源友们许久以来的关心与陪伴。我爱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