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的第一次更新
以下也算是一些更新吧:
lz 一直以来没多少写作能力,高一高二的时候作文是只能希望自己能上基准分的水平。(高二下的标准稍微提高了一点,变成了希望能上 45,因为那时候老师要求 45 以下重写 )但是高三寒假的一次限时练中,lz 写的作文居然意外地成为了范文,然后在此之后 lz 似乎就摸清了议论文写作的门道,甚至拿过好几次 50+。然而 lz 最后高考语文没有考好…语文老师还以为能有 130 以上结果没能上 130
出分当天,lz 打电话和老师讨论了得那个分数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运气不好。
高考后没过多久,lz 不仅马上不会完全写议论文,简直不会写任何东西了(依据是 lz 想写高中生活回忆录,让以后的自己能够记住高中尤其是高三的痛苦,不要为“诗化记忆”蒙骗,像现在就有些被蒙蔽了)。经过两年半的挣扎摸索出的成果,悄无声息地灰飞烟灭,还是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的,不过也少不了“遗忘是自由的一种方式”(这句话来自死去的作文素材,理论上是纪伯伦写的)的欣喜。
入学后,lz 选了人文模块的通识课(试图吃高中语文的老本并且成功了),除了那个课赶着周一早上 ddl 在早八水课上写的读书笔记和最后的结课论文就未曾写过任何东西。期末考完回家路上尝试着写过本学期的总结,但写过来有种干涩的感觉,最终写了百余字就再也写不下去被我弃置一旁了。
一个悖论:lz 对写作的厌恶恰恰需要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高中公式化的议论文写作的枯燥乏味无须多言,lz 在此之外也不喜欢大段的煽情文字,在以往并不算多的阅读经验中,感觉自己读过的散文难免有无病呻吟之嫌。与建立日记楼的行为可能传达的信息相反的是,lz 一直以来都在受写作的折磨。
幸运的是,lz 感觉自己和语文老师非常聊得来,在高二下语文年段排名触底两次后,lz 启动了语文拯救计划,并在补天过程中经常去找语文老师问问题,有时候也会顺便和老师聊天。 lz 和语文老师说过不知多少次“讨厌语文”,然后语文老师也会说 ta 也不喜欢语文。
好想回学校和语文老师聊天…每次聊完都有一种抛却积压在心头的负面情绪豁然开朗的感觉。( 虽然很有可能没过几天就又在交大开始 emo 了,结论: 交大坏 )